文化传承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论乡村学校和乡村文化传承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文化传承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论乡村学校和乡村文化传承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人城市,乡村呈现出衰落之势,乡村文化面 临着生存土壤被隔断、发展载体被弱化、发展主体在丧失等危机.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中心、文化 科技传播中心,在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学校打造成乡村文化核心区,不仅可以培养乡村 文化发展主体,而且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引领、辐射作用,能够实现传承赓续乡村文化的 使命.

[关键词]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8)02-0077-04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l:.我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在接纳乡村人口的同时,不断索取乡村土地,导致乡村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乡村社会所孕育的乡村文化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

一、乡村文化面临的严重危机

1.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被隔断 “人来源于自然,文化也必然植根于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土壤和自然的对象性基础上,经过人的有意识活动和作为,方能生长出文化之树、开出文化之花、结出文化之果.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就是乡村所具有的自然环境.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正逐渐被隔断.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不断挤占乡村土地.原来临近城区的乡村逐渐成为城区或城市郊区,使得乡村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不再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家禽,而转变成为城区的上班族.他们与乡土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土地的情感越来越淡,使得人们在改造土地过程中创造的农耕文化不仅停止了继续发展的脚步,甚至渐渐消退.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对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将一些污染企业迁到城市的——乡村.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排出的废气、污水,严重污染了乡村的空气、水源;而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的农药、化肥,对乡村土地造成了无法恢复的毁坏.“回想自己,我生长在湘中地区一个边缘的小山村,构成童年生命重要内涵的,一是乡村伙伴与山野溪水鸡犬牛羊之间自然活泼的嬉戏交流;一是老人与年长者在田间劳动之余讲述的民间故事.”如今,这种美好的乡村生活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感已荡然无存,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正逐渐丧失.

因此,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让乡村的发展失去了原初的那份活力,也隔断了乡村文化生存的土壤.

2.乡村文化的发展载体被弱化

文化载体就是文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依靠的东西.乡村文化的载体包括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物质载体诸如乡村古村落、民间的手工艺品、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所用的器具等;非物质载体如乡村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仪式、方言、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这些乡村文化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智慧,是乡村人民所创造的有别于现代城市文化的独特精神财富.现如今,在强势的城市文化冲击下,这些乡村文化的载体正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一方面,乡村居民的生产劳作方式被改变.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有了进城务工、成为城市居民的机会,使得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作方式成为历史,在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劳作的乐趣也已不复存在;而城市范围的扩大,还导致乡村耕地锐减,加上留守乡村的多是老幼病残,使得用于耕作的农具长期闲置.昔日兴旺的田园逐渐荒芜,热闹的乡村日显凋敝.

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经济的发展加上城市生活观念的渗入,乡村家家户户开始使用电视机、电脑,导致走村串户话家常的少了,唱大戏、赛龙舟、扭秧歌、踩高跷等集体活动不见了,“近亲在,不远行”的传统孝老亲老敬老养老观念正在消解.“铁不打不成器,子不教不成才”也被“念不念书无所谓,不如回家卖拖拉机”所取代.“一切向钱看”日益成为乡村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善良、淳朴、厚道的价值观念逐渐丧失.这种改变,使得乡村居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反而变得空虚,导致活动、迷信活动等日渐成风.

3.乡村文化的发展主体在丧失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乡村社会由以年长者主导的前喻文化迅速向以年轻人主导的后喻文化过渡”.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但在经济收益驱动下,很大一部分乡村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仅剩下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孩童留守乡村.而越来越多进城务工的成年人正逐渐远离乡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旁观者”;留守乡村的老年人,作为乡村文化的守望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年老体衰,正逐渐退出乡村文化建设舞台的中心,成为“边缘化”的人.就是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童,也心向城市、不愿融人乡村.其中,一些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异的乡村子弟借“撤点并校”进入城镇,接受“城市化”教育,进而通过升学进入城市社会,在城市里过着远离乡村的生活,并极力摆脱作为“乡下人”的身份,从而逐渐疏远乡村文化传统,成为乡村文化的“异乡人”;而家庭条件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乡村学子则选择辍学,随父母或同乡外出打工,有的虽然最终实现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愿望,却不能真正融人城市.他们中即便一些人发财致富,成为乡村“有影响”的人物,也不愿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

因此,现在的乡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在城市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摇摇欲坠,新的文化秩序建设因主体缺失而难以为继.

二、乡村学校传承乡村文化的作用

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推陈出新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首先,教育是学校无法被替代的基本功能.教育是实现文化传递、更新的重要手段,是文化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方面,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通过对文化知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进而组成课程体系实现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培养文化的继承者实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文化经历了由群体向个体的转化,再由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教育沟通了人类群体的力量和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其次,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征.“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自身总会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要素在内的,它既然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自身也就体现出文化的一种特征来.”一方面,乡村学校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乡村少年儿童提供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教育,从而为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乡村学校作为沟通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桥梁,可以发挥文化的辐射引领功能,促进乡村文化的推陈出新.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推陈出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乡村学校是乡村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中心

乡村学校拥有完全不同于城市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民俗风情、乡村农业生产方式等.这些独特资源通过科学利用,不仅能够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增强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成为城乡学校教育的互动媒介,促进双方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交流互鉴.

2.乡村学校可以成为乡村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心

乡村学校可以利用自身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服务于乡村的生产劳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利用乡村学校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为乡村居民讲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活知识,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生活知识的推广普及.同时,通过为乡村学校图书室添置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类图书,不仅方便乡村居民和学校师生学习,还可以增进乡村居民与学校的联系.

3.乡村学校可以成为乡村新思想新观念聚散中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学生通过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了解新思想、接受新观念,实现思想观念的新旧转化;学校还是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舞台,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新思想、新观念的汇聚、碰撞与扩散,从而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新思想、新观念的聚散中心.

4.乡村学校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乡村学校向乡村居民开放,并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引导、组织村民利用乡村学校的场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体育健身以及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健康有益的表演娱乐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乡村少年儿童,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新主体,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三、乡村学校传承乡村文化的路径

乡村学校在培养乡村少年儿童,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选择或依托正确、有效的路径实现的.

1.培育乡村文化发展主体

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既包含乡村的少年儿童,也包括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和留守乡村的老年人.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乡村学校能够通过系统的育人体系培养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

第一,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课程”.由于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所以乡村学校在开发“乡土课程”时,要立足学校所在的乡村,体现乡村地域特色,包括将乡村变迁历史、自然景观、民间传说、歌谣戏曲、传统手工艺以及礼仪习俗等纳入课程体系中,引导青年一代真正了解乡村,弘扬故土乡情.为此,“乡土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对乡村文化本身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批判继承,还要打破“城乡二元”的文化对立格局,实现城乡文化的互通与互补,使“乡土课程”既具有科学精神,又不失乡土气息.

第二,培育乡村少年儿童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学校教育过程中,要通过相关课程教学以及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少年儿童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根基;通过聘请德高望重的乡村长者以及民间艺人作为学校辅导员,参与学校“乡土课程”开发与教学,从而在推进乡村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同时,让乡村少年儿童在乡村文化艺术的熏陶浸染中激发爱家乡之情.如河北省乐亭县许多乡村学校开设的极富乡村地方特色的皮影制作、演唱伴奏等课程.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乡村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第三,推动“离农”教育向“兴农”教育转变.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待遇,切实改善乡村学校教师工作条件,使乡村学校教师真正热爱乡村教育事业,并在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文体活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2.打造乡村文化核心区

学校作为一个文化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尽管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却十分稀缺.多年来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很难长时间惠及广大乡村居民.而将乡村学校打造成集少年儿童素质教育、村民学习农业科技、乡村新思想交流碰撞、村民文体活动于一身的文化核心区,发挥学校为乡村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育人功能,开辟乡村学校服务社区、履行乡村文化使命的现实路径.

第一,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政府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努力改变职能部门之间因对口管理造成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整合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并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将乡村学校真正打造成乡村文化核心区,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在服务师生、服务乡村居民中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学校资源的社会效益.

第二,发挥乡村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乡村学校应确立“立足乡村、服务乡村”的理念,努力打破与乡村居民之间的藩篱,不断增强学校与乡村的互动,实现乡村教师与乡村居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动交流,乡村民众能够学得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学校教师习得农业生产经验、体验淳朴乡土情感.同时,乡村学校依托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乡村文化,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民俗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淳朴、善良的品性以及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利用乡村学校独特优势,指导、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既是丰富乡村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学校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对于乡村文化而言,没有了传统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与时俱进反而会因失去发展活力进而被遗忘.因此,文化传承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利用乡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应从继承传统出发,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活动的作用,如传统节日里的皮影、剪纸、武术等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仪式活动;又要与时俱进,融人现代元素、凸显时代特色,如通过读书会、演讲、报告会、“乡村记忆”展览等活动,学习传统文化,分享优良家风家训,唤起乡村民众对乡村的热爱与依恋之情,还可以通过乡村歌会、乡村运动会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文体活动,让乡村民众在参与中感受欢乐、受到教育,从而推动乡村公序良俗建设与发展.

第二,坚持人文性与自然性相统一.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为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乡风文明”社会生态,促进淳朴善良民风传承发展;唤起村民对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而田野、山川等实地考察活动,不仅可以观赏乡村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可以了解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亲身感受民风的纯正质朴、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实现乡村文脉薪火相传.

乡村学校在乡村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文化推陈出新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应抓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拓展乡村学校的服务功能,提升其服务能力,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乡村文化全面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l2007(3):509-512.

[2]夏甄陶.自然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91999(5):90-105.

[3]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8.

[4]吴桂韩.文化及其相关概念阐释与辨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l2013(3):62-68.

[5]刘胡权.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l2008(8):16-22.

[6]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l2006(10):-15-19.

[7]蔡春.张爽.论回到“学校”“教育”本身的学校发展[J].教育研究l2011(6):32-35.

[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2006:166.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2000:236.

[10]纪德奎.张海楠.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48- 51.

[责任编辑:江桂珍]

文化传承论文范文结:

适合文化传承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传承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