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类论文怎么写 和家庭教育要重视残障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家庭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家庭教育要重视残障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 周建忠

摘 要:残障孩子在成长中,由于自身条件和其他孩子的不一样,他们在审视自己以及在和同伴的比较中,很容易导致健全人格的缺失,形成自我成长的洼地,在自己人生的沼泽地里苦苦挣扎.如何帮助残障孩子在自我设置的障碍中实现突围,为他们长大后有尊严的融入到社会,家庭教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首先,要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同时,要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精心设置活动.在生活中摔打锤炼孩子的顽强品质,鼓励孩子直面生活,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关键词:残障孩子 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

随迁子女是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民工进城而出现的一个特殊而且不容忽视的群体,以河北省白沟镇为例,白沟镇是隶属高碑店市的镇级设置,但建设规模与人口数量与一般县城无异.白沟镇的支柱产业是以箱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吸收了大量来自我省其他县市以及外省的农民工,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并在白沟镇各公立学校就读.以白沟新城仁和庄学校为例,在校学生总数为2259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397人,其中外省迁入711人,本省外县迁入686人.随迁子女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白沟镇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已基本得到保障,但是,随迁子女是否融入所在学校,随迁家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协调发展等“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很容易导致随迁子女从心里上无法真正融入所在学校,严重者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果随迁子女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会成为社会的一大不稳定因素,所以研究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意义重大.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卑

自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随迁子女身上体现更加明显.从经济条件上看,随迁子女家庭条件总体上不如本地学生,加之语言与生活习惯和当地也存在差异,导致随迁子女虽然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但是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随迁子女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敏感,为了融人到当地,非常在意所在学校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上课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怕表现不好被嘲笑.没有勇气竞选班干部,有问题不敢问,遇事胆怯、慌张等.在学习和生活中,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能够感觉到有明显的距离感.

(二)缺乏归属感

随迁子女大多从小跟随父母来这里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回到老家,由于父母工作不是稳定不变的,所以住所也经常变动.由于居无定所,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随迁子女表示对居住地缺乏归属感,对家乡没有亲切感.这些孩子虽然在这里生活学习,也愿意融入其中,但是由于父母没有当地户籍,常常被人称之为“外地人”,导致他们对自己身份认知出现迷茫,不知道自己身居何处,属于何方.

(三)学习生活态度消极

农民工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常常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子女也要跟随父母在不同的城市之间频繁变动,不能相对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所在学校也不具有稳定性.随迁子女大都处于少年时期,有的还处于幼儿阶段,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只能随父母的工作变动而被动安置.刚结交的新同学、新朋友不得不分别,刚适应了的新老师不得不再适应另外的老师,这对随迁子女尤其是性格内向、腼腆的随迁子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不同省市之间教材、课程进度、知识点等都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随迁子女学习上不适应,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出现厌学状况.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就会出现在学校混日子,缺乏纪律性,甚至影响生活态度.

二、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由于各地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导致随迁子女感觉自己被差异对待,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各地都制定了就近入学等政策.但是这些措施在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白沟总校规定,经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监护人跨省、市、县迁移的,可以转入监护人务工地区的所在学校,但要提供监护人务工所在地的居住证明和劳务合同或营业执照等材料.但实际情况是,随迁子女的父母多数在民营企业打工,和用人单位并未签订劳务合同,很多人只是临时租住,没有办理居住证明.调查结果显示,仁和庄1397随迁子女中,由于监护人证明材料不齐全完备,无法被学校接收,302人曾经阶段性失学.另外,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划片内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激增的学生就学需求,出现超大班级等问题,引起本地学生家长不满,出现排外现象.根据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相关成果显示,在追踪的375份随迁子女案例中,有六成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曾经遭受过来自社会的歧视.

(二)学校因素

大多数学校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白沟城镇建设规模较大,但是仍属于乡镇,缺乏对专业心理学方面人才的吸引力.一些学校把工作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当随迁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由于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平台而无法及时解决.

(三)家庭因素

一是家长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缺少陪子女的时间,子女心理出了问题后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平时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而且少有假期,很少有时间陪孩子,随迁子女放学后基本处于监护管理的“真空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农民工平均收入不高,在子女德育方面的投入有限.我们在对其中50位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家长在孩子品德和修养方面投入资金,其原因大多是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文化课就行了,没有闲钱学习别的.三是农民工知识有限,缺乏和子女有效沟通的手段.四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既然把孩子放在学校,那么一切问题都应由学校负责.

三、新媒体在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中的作用

(一)可以加强家校沟通

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构建家长和学校交流的平台,目前其它地区存在的家校沟通交流平台基本上以手机短信为载体,但是手机短信只能传输文字,沟通形式单一,仅仅依靠文字推送很难满足家长和学校之间交流的需要.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丰富推送内容,将信息交流多样化、规范化.可将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家庭作业、学生风采、学校通知等模块,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二)促进教育开放化

以往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其沟通模式往往是面对面沟通,导致本地生源家庭与外地生源家庭的壁垒分明甚至互相排斥.新媒体时代突破即时在线等时空限制,给家长们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打破本地和外地的心理界限,将家长共同吸引到教育的话题,对打破地域歧视,促进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心理融入”有很大帮助.

(三)展示学生风采,增强学生信心

学生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文化课的学习,在学校有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家学生也有自己的爱好.教师通过新媒体将学生在体育、美术、音乐课上的优秀表现展示出来,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中做手工、绘画、干家务的活动通过新媒体手段上传到家校沟通平台,这样有助于增强随迁子女自信心,消除自卑等负面情绪.

(四)推送专业心理信息,提高家长认识

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即便发现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现在我们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新一代农民工多为80后年轻人,熟知网络,一旦子女出现心理问题也倾向上网查询,如果查询到的是错误的信息,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向家长推送专业育儿知识,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新媒体的出现为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在运用新媒体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界面要简单、友好,方便教师编辑,家长查询.二是注意信息交互,真正起到促进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互动的效果.通过互动,使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增强归属感、安全感,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责任编辑:晓角)

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家庭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家庭教育论文3000字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3、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4、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5、家庭教育的论文

6、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